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智慧与实践经验

  • 2023-08-14 15:21:38
  • 来源:浙江日报

潮新闻 赵建军

8月11日,游客在安吉余村的绿水青山间参观(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资料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之一。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8月8日,浙江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美丽浙江建设推进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五届三次全会精神,在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中绘好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在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中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绘好“美丽篇”,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篇章增添更鲜明、更厚重、更牢靠的生态底色。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生态省建设20周年。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八八战略”重大决策部署时,就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重要内容,奠定了浙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布局。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实践地,20年来,浙江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同志指引的方向,一以贯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实现了从环境整治向美丽浙江的历史性跃迁,走出一条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民生福祉显著提高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探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浙江的发展与实践,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意蕴,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建设“绿色浙江”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总体布局

200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浙江”的目标任务。同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习近平同志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浙江在2003年1月成为全国第五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同年制订出台的《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等指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战略性文件的发布,也标志着浙江生态省建设大幕的拉开。在同年7月举行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八八战略”,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这一系列关于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不仅为美丽浙江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也为当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遵循与实践原则,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空中俯瞰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岭下镇八仙溪及周边村庄(3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二、提出“两山”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同志于2005年8月15日考察安吉县余村村时提出的关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的科学论断。在2005年8月24日《浙江日报》发表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中,习近平同志分析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即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2006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人们对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关于“两山”理念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本质特性,为人与自然由冲突走向和谐指明了发展的方向,为协调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提供了价值遵循。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了“两山”理念的科学性和真理性,2015年“两山”理念被写进《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国家文件;2017年,“两山”理念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成为我党的执政理念之一;2018年,生态文明被写入宪法,“两山”理念作为原则之一,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两山”理念发源于浙江并逐渐实践于全国,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核与核心理论,构成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原则与根本遵循。

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保护工作价值遵循

以人民为中心,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始终是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和开展治国理政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态利益作为人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必须切实维护。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05年3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必须通过生态省建设,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通过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让大自然休养生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毁人自身生存的环境。他当时还说了引人深思的几个反问句:“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同志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作风和价值导向,为我们在新时代继续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在生态治理与环境保护中满足民众的生态诉求等方面提供了价值遵循和实践原则。

8月6日,空中俯瞰舟山市普陀区展茅街道黄杨尖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四、把握生态和文明辩证关系的社会发展观与文明史观

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生态兴则文明兴——推进生态建设 打造“绿色浙江”》,第一次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并结合“绿色浙江”战略目标与生态省建设作了系统论述。这种文明史观的重要阐释和科学论断,不仅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于生态环境优劣与文明兴亡关系的深刻把握,也彰显了他对于未来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入思考。从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高度论述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重大丰富拓展,也逐渐成为引领浙江地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于生态和文明辩证关系的把握,体现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最根本的生产力。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进路和整体目标,应自觉顺应自然规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限制,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前提。

五、推进重大工程、体制机制建设,为实践提供重要抓手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高瞻远瞩的部署,始终将浙江省生态优势当作区域核心竞争力,让绿色作为浙江省经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发展的亮丽底色,通过各项重大工程的实施以及有关体制机制的建设为浙江生态文明的实践推进提供了重要抓手。在他的领导下,浙江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环境整治“811”工程、循环经济“991”工程等重大工程,同时建立健全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体系、生态补偿机制、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领导干部生态政绩考核体制机制等一系列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为浙江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好转、生态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城乡建设的稳步推进等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日,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的决定》,从法治保障的角度,针对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五方面具有引领性意义的重点事项,提出“五个先行示范”要求,即推动生态环境全域提升、生态经济绿色低碳、生态生活共富和美、生态制度系统完备和生态文化繁荣发展先行示范。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和率先实践地,在这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逐渐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他在浙江工作期间一系列生态理念和生态实践的升华,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意义,昭示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前瞻性与实践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宝贵理论智慧与丰富实践经验,将继续成为我们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