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海上大熊猫”!钦州海上公路划出生态底线

  • 2023-08-16 21:52:56
  •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资料图】

中华白海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大风江海域,赵一和潘岳夫妇,带领团队十五年如一日,经受海浪颠簸和风霜洗礼,守护着这里的中华白海豚,保护着生物多样性。

在广西钦州市三娘湾-大风江海域上,赵一、潘岳夫妇开启了今年的第80次出海之旅。他们出海寻找的是北部湾海域旗舰物种,被誉为“海上大熊猫”的中华白海豚。“灰花”和“白花”就是它们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的体色。

测压强、水深、水温,记录位置,拍摄照片,这些常规动作,赵一、潘岳已经做了15年,海上的天气变幻莫测,面对波浪翻涌、疾风骤雨,两人早已习以为常。

潘岳:每次看到海豚都很开心。今天算运气很好了,刚出来几分钟就看到了。我们有时候要在海上找两个多小时。一直在被海风吹、海浪颠,其实很疲惫,但是看到它所有疲惫就消散了。

夫妻二人与白海豚的结缘,主要还是受到潘岳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的感召。二十年前,北部湾工业发展正值起步阶段,中华白海豚生活的三娘湾-大风江海域被规划为造船工业开发区,白海豚面临生存危机。2004年,潘文石在三娘湾建立研究基地,开启了研究与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科学苦旅。为避免发展沿海工业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潘文石提出对工业开发区进行重新规划。在他的建议下,钦州市政府在短时间内修建了一条海上公路:三墩路,划出临海大工业与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分界线,也划出了钦州经济发展的生态底线。

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研究员 赵一:钦州所有的工业都在三墩路的西边,而东边留给了中华白海豚。

因为热爱,因为对生态环境的关心,赵一和潘岳放弃了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和舒适生活,义无反顾坚守在这里,十几年来,赵一、潘岳带领团队出海收集超过100万张照片、上千段视频以及数千个GPS定位点,每年出海次数超过160次,逐步弄清了北部湾白海豚的活动范围、种群数量等情况。他们给见到的每头海豚都进行了编号,有的还取了非常有爱的名字。

得益于当地政府和保护团队的坚持和守望,三娘湾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当地许多村民也自发加入保护中华白海豚的队列。三娘湾海域中华白海豚的数量从2004年的不到100头增加至现在的300多头。

北部湾中华白海豚研究保护与生命教育中心研究员 赵一:白海豚在,证明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丰富,证明这里的生态系统复杂、稳定。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稳定的生态系统中,一定是安全的、可持续的。我们责任还是要坚守,至少再坚守20年。

关键词:

Copyright@  2015-2022 大西洋包装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0036824号-2   联系邮箱:295 911 578@qq.com